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FK]魔彈論(The Magic Bullet Theory)






什麼是魔彈論



        “魔彈論”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風行一時的傳播效果理論,又被稱為“皮下注射理論”。

該理論認為:傳播具有極其強大的威力,受傳者就像是射擊手面對的固定不變的靶子或是躺

在病床上接受治療的病人一樣,只要槍口瞄準靶子,或者針頭準確扎入病人身體的某部位,

子彈或藥水就會產生種種強大而神奇的效果。傳播者只要使信息對準受傳者,就可以把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動機灌注到受傳者的腦海中,迅速使受傳者的態度和行為發生改變。這種觀

點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納粹德國宣傳部門的推崇和鼓吹運用而影響甚廣,但是,由於它


過分強調傳播的強烈的主觀意志而忽視其他傳播要素(尤其是蔑視受傳者的主觀能動性),因而


深陷於泥潭之中。時至今日,這種理論已基本被人們拋棄。

        魔彈效果論(1910一1940),伯羅(D.Berlo,1960)稱之為“皮下注射論”,德弗(M.L.Defleur,

1989)稱之為“機械的刺激一反應論”和“恐懼遺傳”。

        它是一種認定大眾傳播具有強大威力、能夠左右公眾的態度和行為的觀點。這種觀點認

為,受眾就像射擊場裡一個固定不動的靶子或醫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處於消極被

動的地位,只要槍口對準靶子,針頭紮準人體部位,子彈和注射液就會迅速地產生出神奇效

果。它可以把“各種各樣的思想、感情、知識或動機從一個人的頭腦裡幾乎不知不覺地灌輸到

另一個人的頭腦裡”(施拉姆, 1971),“並幾乎可以隨傳播者所欲而左右大眾的任何觀點”(德弗

勒,1989)。因此,受眾的性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訊息;訊息直接改變態度,而態度變化即

等於行為的變化。


魔彈理論的觀點



1.公眾對大眾傳播始終存在着恐懼心理

        當報紙在19世紀30年代首先作為大眾媒介登場時,就曾引起社會恐懼和批評家的圍攻,

認為會引發犯罪和導致文化水準的降低。當廣播用於納粹宣傳時,這更加劇了人民的恐懼心

理。德弗勒和丹尼斯認為:“任何新生事物都會引起恐懼。……像許多其它社會變革一樣,大

眾傳播的發展引起了廣泛的憂慮。”由於媒介的反覆報導:“這種憂慮又得到了廣泛的宣傳。

其結果是對媒介巨大威力的相信,變為我們社會對大眾傳播的共有信仰體系的一部分。”因

此,如果沒有當時社會廣泛存在的恐懼狀態,無論拉扎斯菲爾德等人怎樣鼓吹,魔彈理論也


不會得到傳播學界的廣泛認同。


2.大眾傳播中的特殊事件驗證了魔彈效果

        在美國,許多人仍然相信是赫斯特報系一手挑起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據說,赫斯特曾

給一位在古巴因無戰事可採寫而請求回國的僱員拍了一份電報,說:“請留下來。你提供圖

片,我來提供戰爭。”事實也正是,赫斯特報繫在反對西班牙的戰爭中起了煽風點火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對外宣傳,被當時德國的宣傳學者海恩斯·戴曼(1917)稱之為:“不

依靠武器的世界大戰。”“據說,由於受英國宣傳的影響,德軍喪失鬥志,在敵軍還沒有進入

本國領土的情況下就宣告崩潰了。”這裡,宣傳成了可以左右公眾的態度、行為和決定一場

大戰勝敗的強大武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對外宣傳是拙劣的,但對內宣傳卻異

常有效,能激起千百萬人的戰爭狂熱。還有一個特殊事件是,1938年萬聖節前夕(10月 31

日),哥倫比亞廣播了根據科幻小說改編的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結果使成千上萬的聽

眾誤以為真實的事件正在發生並向自己逼近,造成了大規模的社會恐慌。這也使人們相信大

眾傳播能產生奇蹟般的巨大效果。


3.交戰國的宣傳研究普遍相信大眾傳播能產生強大效果

        英國的宣傳家們主張宣傳就是向別人施加影響,操縱其態度和行為。美國坎伯爾·斯特阿

特在《克爾之家的秘密》(1920) 的宣傳著作中甚至主張,宣傳者要做個陀螺的軸,“自己老呆

在安靜的地方,只把對方掄起來轉。”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之後出版的大量宣傳學著

作,基本上都過高地估計了宣傳的威力,有的人甚至錯誤地認為,德國士兵在戰場上未被戰

敗,是協約國的宣傳騙取了德國的投降。近似魔彈效果論的觀點,在德國人的著作中幾乎隨

處可見,如奧特·克里格的《戰爭還是和平》,基奧·富比爾的《大戰中法國對德國的宣傳》,

赫爾曼·范德爾魯克的《世界大戰和宣傳》,尼古拉的《大戰中德國的諜報和宣傳》,海恩斯·

戴曼的《不依靠武器的世界大戰》,都有對德國在大戰中沒有充分發揮宣傳作用的反思和對

協約國宣傳作用的誇大。

        美國的宣傳研究者試圖對戰時宣傳的影響作出客觀分析,但結論卻與魔彈效果論暗

合:“但是在作出種種保留,消除種種過高估計以後,事實仍然是:宣傳是現代世界上最有力

的工具之一。”在現代大型社會,我們“必須用新的更微妙地手段將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人鑄

成一個具有共同仇恨、意志和希望的大集體。新的火焰必須燒盡分歧的潰瘍,以錘煉鋼鐵般

的戰鬥激情。社會團結的這一新錘鑽的名字是宣傳。”在拉斯韋爾和布盧門斯通的《世界革

命的宣傳》(1939)、美國學者西多尼·羅傑森的《下一次戰爭和宣傳》(1938)和倫納德. w.道布

的《宣傳的心理和戰術》(1947)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類似魔彈論的觀點。對此,我

們不能視而不見。


4.社會科學家們的研究往往會強化公眾對媒介的恐懼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塔爾德(G·Tarde)大概是最先對報刊的巨大消極作用進行抨擊的學

者。他認為:“登載各種法庭案例、傳播流言蜚語、骯髒下流的報紙成了學生們的課後讀物。

低劣的飲料,再加上這些低劣的報紙,毒害了學生的身心,”對青少年犯罪起了刺激作用。

“色情和誹謗已經成為哺育報刊的一對乳房”和危害青少年的精神鴉片(塔爾德,1898)。電

影作為一種新奇的怪物,一出現便以巨大的魔力影響著兒童的人生態度和日常行為。這是美

國佩恩基金會系列研究的基本觀點。其中,赫伯特·布盧默(H.Brucker)在《電影與行為》

(1933) 一書中指出:電影對兒童的感情產生了強烈衝擊,他們的情感被電影佔有,有的甚至

被電影耗盡;他們的日常行為和遊戲也被污染,孩子們模仿銀幕形象的許多舉止、講話方式

和其他行為,遊戲充滿了各種格鬥、刺殺、射擊、轟炸等戰鬥場面。因此,他認為,電影具

有廣泛的影響力。彼得森(T.Peterson)等在《電影和兒童的社會態度》(1933)一書中通過實


驗得出結論:一部電影就能改變觀眾對戰爭、賭博和懲治罪犯的態度。如果是多部同樣題材


的影片,那麼對觀眾的影響似乎是累積性的。這些研究似乎都在說明,媒介既是威力無窮

的,又是有害的。同時,它們又為魔彈效果論提供了證據。

        時至今日,“傳播媒介效果的注射模式並沒有消失。雖然這種模式注定要受到許多媒介研


究者的批判。但是,它依舊作為常識理論存在着,並且支持道德運動家的活動。它依舊是吸

引大多數宣傳、官方調查和調查委員會的研究領域。大筆的研究資金仍提供給準備進一步從

事這一領域研究工作的社會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